Advertisements
1950年,正在忙著清剿國內殘余勢力的中國,在百廢待興之際,卻發現隔壁的“鄰居”并不安靜,此時 朝鮮在積極開火進行統一戰爭,不僅如此,一向自詡“和平使者”的美國,帶著一票“聯合國軍”打了過來,眼看就要涉足中國地界。
在此危難之際,中國顧不上國內現狀,堅持抗美援朝。在裝備和技術都落后的情況下, 中國接受了蘇聯的有償援助,戰爭勝利了,代價卻十分沉重,但是,如今看來,卻并不是一件絕對的壞事,這是為何?這場交易的背后,隱藏著怎樣的秘密?
本期內容,就來聊一聊蘇聯援助的“雙刃劍”。
二戰結束后,美蘇“冷戰”悄然登場,為了擴大所在陣營的力量,雙方都在進行角力。朝鮮半島,以北緯38度線為界,北邊是朝鮮,背后的“老大”是蘇聯,南邊是美國扶持的“小弟”韓國。
1950年,朝鮮政權的領導人金日成,頻頻訪問蘇聯,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后,命令軍隊越過“三八線”, 實現半島統一。初期,戰爭進行十分順利,但是 美國不愿意看到韓國被消滅,帶著所謂的“聯合國軍”,迅速趕赴朝鮮戰場,以碾壓式的戰斗力,擊潰金日成部,眼看就要跨過鴨綠江,情勢岌岌可危。
在主權面前,中國的態度十分堅定,在外界不看好的情況下,果斷出兵,成功擊退美國。但是,追根溯源,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蘇聯支持下的朝鮮,而戰況陷入危機時,卻不見蘇聯一兵一卒。不僅如此,在中國出兵時,蘇方也表示并不看好中國,認為中美武器裝備差距過大,不可能成功。
其實,中國也考慮過這個問題,為了縮小雙方的差距,我方派出代表,與蘇聯進行談判,希望蘇聯能夠進行軍事援助。作為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,蘇聯的軍事實力隱隱在美國之上。談判進展很順利,援助沒問題,蘇聯有求必應,只是這些援助的背后都標好了價格。
既然如此,蘇聯究竟援助多少物資給中國,價值幾何?從朝鮮戰爭的戰后統計來看,僅僅提供戰爭所需的彈藥量,就足以掏空中國許多年的產值。1951年第一季度,中國在朝鮮戰爭投入的彈藥量超過1.4萬噸,而中國的軍工廠每年只能生產1500噸合格彈藥,僅僅超過十分之一的需求,舍去國內所需,所剩無幾。
此外,在現代化裝備上,中國派遣的100多個師中,有一半的師團按照蘇聯標準武裝改編,同時配備少量的坦克師、高炮營,以及火箭炮部隊。提到蘇聯的軍事援助,不得不提“喀秋莎”,這并不是真的少女,而是對M-13火箭炮的稱呼,這可能是朝鮮戰場上,在同等武器方面比較,唯一超越美國的裝備。
1951年2月中旬,蘇聯的火炮運到中國,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整編與訓練,匆匆進入朝鮮戰場,加入第四次戰役。整個朝鮮戰爭期間,我軍組建了2支喀秋莎火炮部隊,因為巨大的威力以及罕見的覆蓋面積,“喀秋莎”讓美軍聞風喪膽,一度以為我方擁有原子武器。
除了地面裝備,蘇聯援助的核心是中國的空軍建制。建國初, 我國擁有的飛機不足200架,戰斗機飛行員的飛行時間普遍不足100小時,反觀美國,短短3個月時間,出動各式飛機1100余架,操作員都是經歷過二戰的職業飛行員,平均飛行時長超過一千小時。
于是,軍部開設了空軍速成班,由蘇聯飛行員任教,輔助我軍帶出第一批戰斗機教練員。在培訓期間,所使用的教練機也是由蘇聯提供,希望在極短時間內,打造出一支空軍力量。 1950年,蘇聯空軍的13個師先后到達中國各地,他們駕駛著米格—15、米格—9等,在負責防空任務同時,幫助中國飛行員掌握飛行技術。
1950年11月份,中美空軍正式交手,首次對決便取得了一些成功,但是這次戰斗卻是中蘇并肩對抗美方,中國空軍不足以單獨與美軍展開較量,還需要不斷錘煉與戰斗。但中國在有償接收了蘇聯空軍12個師的裝備后,打造了數個師團,初步建立了空軍規模。不論蘇聯的最終目的是什么,至少在中國的空軍建設上,確實有他的一份力。
至1954年初,我國已經擁有28個空軍師,飛機3000余架,而且是清一色的蘇聯戰斗機。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固然是好的,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背后的代價。1955年后,因為地緣關系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原因,中蘇關系惡化,蘇聯逐步撤出全部援助,并要求中國支付之前的“欠款”。
根據統計,拋卻無償贈與的部分, 中國需要償還蘇聯12.74億盧布,換算成美元大概是3.24億,這個巨額的“賬單”,要在2到10年內還清。 1959年,蘇聯已經是赫魯曉夫執政,為了給中國施加壓力,他取消了一些貿易項目,而中國還處于困難時期,一些物資需求要依靠蘇聯。
在一次經濟會議上,毛主席從周總理那了解到,要想還清蘇聯的貸款,還需要十年時間。但是毛主席認為,“吃人嘴短”,就加緊還款, 最終在1965年10月份左右,將欠款全部還清。如果從抗美援朝戰爭開始算起,這筆戰爭援助加上陸續的合作項目,中國一共還了14年的債。
14年的苦,換來打敗美國的大勝,換來國際社會的另眼相看,也換來了中國早期的基礎建設,以及國防建設。縱觀這場交易的背后,我們更多處在被動的局面,看似美好的一切,都建立在未來的沉痛之上,我們別無選擇。
好在,一切都是值得的,我們的先輩們,靠著承受這些痛苦,從廢墟中打造出新的建筑,從腐爛的傷口中長出新肉。我們應當牢記這一切,苦難的背后可能是深淵,也可能是更好的明天。
大家都在玩的社團☞國際新聞☜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